English

图书馆“火”起来

1999-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东民 江北 我有话说

如今,人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图书馆读书的风气越来越浓,许多图书馆都出现了座无虚席的情景。那么,百姓心目中的图书馆怎样呢?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取有效问卷674份进行了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过去一年里,去过图书馆10次以上的公众比例为10.8%,去过6—10次的公众比例为17.6%,去过3—5次的公众比例为25.4%,去过1—2次的公众比例为30.5%,一次也没去图书馆的公众比例为15.7%。

同以前相比,公众去图书馆的热情大为高涨,据报道,今年春节期间,很多北京人放弃休息,到国家图书馆读书学习,仅初一一天,到馆读者就近三千人,春节七天读者共计三万多人。而1998年全年,拥有三千多个座位的国家图书馆在双休日、节假日时全都满座、“爆棚”。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的图书馆中也能经常遇到,国人重视知识、认真学习的风气使人欣喜。

而就在前几年,情况还大为不同,各地的图书馆纷纷为没有读者而苦恼。据天津《今晚报》1993年有一篇题为《本市图书馆读者锐减》的报道:“经商大潮卷起新的‘读书无用论’,据市内六区公共图书馆介绍,今年头十个月各区图书馆敞开办理借书证,发证不足一千个,而退证者却达四千余人,入馆借书的读者比过去减少75%……据调查,导致图书馆读者锐减的主要原因是,相当一些青年人奉行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青年职工认为花时间读书不如干点第二职业挣点钱实惠;一些高中生则认为知识丰富口袋空照样过不上好日子,有些中学生还用一些无知识的个体大款的发财史来论证读书无用。还有相当一些中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市、区图书馆在哪里。”

应该说,这种现象在当时很普遍,很有代表性。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公共图书馆重新成为热点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在,不仅人们的读书热情高涨了,而且读书的品位和目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去图书馆查工商企业名录、电话的多,查国外大学名录的多,借武侠和言情小说的多,科技、学术类的图书基本无人问津。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公众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研究用”的比例为33.7%,借“学术类著作”的公众比例为18.6%,二者相加已超过半数。借“消遣类图书”和进行“普通阅读”的公众比例分别为12.4%和28.6%,借或读“其他类图书”的读者比例为6.7%。

图书馆“火”起来,那么,图书馆的设施和服务给读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在本次调查中,公众对图书馆的总体印象不错,经综合评价后,认为“较好”的公众比例为45%,认为“一般”的占35%,认为“较差”的公众比例为20%。

公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图书的新书量。认为新书较多的读者只占15.3%,相反的比例达到了57.5%,但图书馆也有自己的难处,一个是经费紧张,另外图书的价格实在太高;第二个问题是学术及相关活动少。比如说对书籍的评论、查询图书的方法介绍,针对某一主题的学术讨论等等,公众认为这些活动较多的仅占8.8%,而认为较少的读者占到了66.2%。

公众最常去的图书馆是哪家呢?在本次调查中,国家图书馆占10.3%,各市级图书馆占40.2%,区级图书馆占22.7%,社区图书馆占18.4%,单位图书馆占6.3%,其他图书馆占2.1%。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国家图书馆和各市级图书馆接待了超过半数的读者,而其他图书馆总共才分流了49.5%的读者。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国家图书馆和各市级图书馆人满为患,而基层图书馆的资源却无法充分利用,导致浪费。

一般来讲,像国家图书馆和各市级图书馆这些大的图书馆在硬件上的优势是基层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但本次调查中发现,由于读者大量集中在大图书馆,使得硬件设施明显好于基层图书馆的大图书馆在读书环境上却差于基层图书馆。

在北京某机关工作的周先生去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馆阅览室,进去一看,本来宽敞的大厅里到处都是人,反而显得十分狭小、拥挤,由于人多座位少,许多人就坐在书区架附近的地毯上,人们的活动和交谈都尽量小心轻声,但大厅里还是有一种嘈杂感。相比于周先生,在某研究所的张先生的遭遇更差,由于本单位的图书馆和资料室相当好,张先生并不经常去国家图书馆,有一次为了查找过去的报刊,在国图为了领到一张借阅卡,他竟排了两个小时的队。

既然在读者心目中,大图书馆的读书环境并不怎么好,为什么还常去大图书馆呢?在本次调查中,持大图书馆“知名度高、资料全”理由的公众比例为65.7%,认为“不了解其他图书馆情况”的公众比例为44.5%。可见,公众对各级图书馆的具体职能并不清楚,对自己去图书馆的具体目的也不清楚,因此抱有一种去大百货商场逛逛的心理,总认为那里的货多,品种齐全,挑选余地大。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基层图书馆的馆藏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通过深度的调查了解到,为了适应人民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也为了缓解各大图书馆面临的压力,国家和各级有关部门已加大了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力度。据了解,北京现有市、城区(县)图书馆23座、馆藏图书文献达700多万册(件),其中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主要城区的图书馆藏都已在30万册以上,不少图书馆已实现了计算机检索,新书的量不少,上架也比较及时;在上海,社区图书馆办得相对较好,一般馆藏图书都在3万册以上,常规资金投入,每年都有十几万元,最多的一家达到了32万元;在广州,已经提出了一份议案,建议在广州周边发展成熟的住宅小区中多开办一些联合图书馆。据悉,该提案已获通过,即将执行。此外在各城市中还出现了不少流动图书馆(车)、私人图书馆、“街头图书馆”等等。虽然以现有的条件,这些措施还很难达到完全缓解大图书馆的压力和满足人民的需求,但我们相信,我国图书馆的事业会越来越红火,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尽到自己的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